人工智能發展情況
2018年,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相關政策持續落地,科研成果日益豐富,產業應用范圍逐步擴大。
在政策環境方面,人工智能相關規劃文件陸續出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省(區、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布多項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政策。截至2018年11月,全國已有15個省(區、市)發布了人工智能規劃,其中12個制定了具體的產業規模發展目標。同時,有22個省(區、市)在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中設置了人工智能專項、19個省(區、市)在大數據規劃中提及人工智能。通過一系列政策與資金扶持,各省(區、市)不斷強化本地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為當地人工智能產業提供了廣闊發展前景。
在科研成果方面,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長,標準化工作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芯片技術不斷發展。專利申請方面,截至2018年11月,我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量已超過14.4萬件55,占全球申請總量的43.4%,居全球首位;標準制定方面,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倫理道德標準研究,目前已經批準了7個IEEE標準項目,同時,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人機交互、生物特征識別等領域開展了標準化工作,制定并發布了各個領域相關的一系列標準和規范;人工智能芯片研發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發展對核心硬件的要求持續提升,人工智能芯片研發不斷加速。2018年我國企業相繼發布人工智芯片。5月,寒武紀發布了新一代云端AI芯片Cambricon MLU100,可支持各類深度學習和經典機器學習算法;10月,華為同時發布了用于大規模分布式訓練系統的昇騰910(Ascend 910)和面向邊緣計算場景的昇騰310芯片(Ascend 310)。
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產品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企業方面,截至2018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56已達到1011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其中,北京擁有395家企業,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最多的城市;產品應用方面,人工智能已在醫療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個垂直領域得到應用,形成“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終端、系統及配套軟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服務。
注釋:
55. 數據來源: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知識產權和數據相關權利白皮書》。
56. 數據來源: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