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詹姆斯
[無數認知型工作的消亡,已對未來產生了令人震驚的影響。就好像工業革命使得大多數人的體力不再如前,人工智能革命將使得我們集體陷入愚鈍的狀態。除了松松垮垮的腰圍,我們的大腦也可能由此變得懶散]
最近關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AI)的火熱討論,著實引發了人們對于大范圍失業的擔憂。但是,技術革新的潛在影響其實遠不止此。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令人警醒的變革階段,這種變革不僅僅是人力資本方面的變革,更恰恰是人類本身的改變。
然而,歷史只為我們所面對的不確定未來提供了部分可供借鑒的經驗。我們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得知,新技術能根本性地改變人類與其他物種。英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托尼·里格利(TonyWrigley)在一篇關于工業革命時期能源問題的專欄文章中談到,這一進程的關鍵在于,以煤炭與其他化石燃料為代表的更豐富的能源形式取代了以人類與動物為驅動力的機械能源。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與動物體力大范圍的貶值,并不是一蹴而就。起初,許多輔助性的任務,比如挖煤、在作坊中生產勞作工具等,依舊需要大量的體力。但是,200年后,對體力的需求已不再如從前。
逐漸地,工作的本性開始改變。到上世紀后半期,農民開始借助拖拉機進行耕作,即使是挖煤也開始逐漸機械化操作。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少的群體需要通過干體力活來維持生計。
當工業革命的潛力完全釋放后,人類的體貌也發生了變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使得人類的體格發生了顯著的改變。與此前人們吃得簡單、通過勞作消耗大量體力相比,如今人類的腰圍不斷增大,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得越來越不健康。
有些人目睹了這些變化后開始擔憂。少部分人開始嘗試在閑暇時通過激進的體育運動,而不是在田地或者工廠勞作,來維持自己的體態。因此,額頭的汗水已不再與生產活動緊密相連,而是與顯而易見的消費娛樂相聯系。運動,成為了構建社群的一種新方式。由此,同伴們開始一起鍛煉,開明的雇主則將這種娛樂方式視為一種保持身心健康的有價值的方式。
精神活動的不斷活躍,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換種角度來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荷蘭經濟史學家讓·德·弗里斯(JanDeVries)與西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喬爾·莫克(JoelMokyr)等學者將工業革命定義為“勤勉革命”。在勤勉革命中,相互關聯的創新團體通過不斷競爭,設計出解決現有問題的新方式,由此產生良性循環。
正是把精力放在心智上、淡化了日常的機械化運作,過去300年來的改變,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思索。當人類的集體智慧達到新高度時,關于人類完美無缺的幻想出現了。但正如我們所知,這僅僅是幻想。人類源于工業革命時期的智力成就或許已達到瓶頸。
目前已悄然發生的技術變革正在產生一種全新的替代品。許多一度需要人類智力的任務,比如建立聯系、推斷結論,識別模式,追蹤復雜事件的潛在含義等,如今都已被人工智能輕松駕馭。無論是通過掃描上千頁的法律文書發現矛盾之處,還是進行影像學評估,算法都能以低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完成這些工作。很快,利用某種算法開車,也不是夢想。
同時,現代行為經濟學已表明,人類總會將非理性因素引入一些進程中?,F代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旨在發現與控制人類思維中那些可能產生扭曲、無收益或者低效結果的因素。很顯然,要想人類變得真正完美,下一步需要我們放棄獨立思考與判斷。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對于就業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它們也會影響人類的思維。未來,大部分就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因此,需要不同的技能,尤其是那些諸如Siri或者Alexa等機器應用程序無法提供的人際交往的技能。而進行復雜計算或者分析的能力,顯然不那么重要了。
但問題在于,無論是在險峻的山路上駕駛,還是打一場復雜的法律官司,許多舊有的行為是無數人實現自我滿足的一種途徑。因為這些活動提供了人類去面對棘手的、內心驅動的挑戰的機會。很快,這些活動,就好像中世紀的耕種一樣,或許會永遠消失。
更糟糕的是,無數案例已證明,人類很可能會后悔不再從事對腦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從而去享受閑暇的生活。這也說明,不用經常性地思考,既不愉悅也談不上真正的休閑。相反,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思維的貧瘠以及健康狀況的每況愈下,生活質量也會隨之下降。
無數認知型工作的消亡,已對未來產生了令人震驚的影響。就好像工業革命使得大多數人的體力不再如前,人工智能革命將使得我們集體陷入愚鈍的狀態。除了松松垮垮的腰圍,我們的大腦也可能由此變得懶散。
技術,將會驅使人類陷入集體愚鈍的狀態。但是就好像工業革命期間,對身體健康觀念的崇尚,一種新的智力訓練行業可能涌現,以應對不斷惡化的思維貧瘠。
?。ㄗ髡呦灯樟炙诡D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潘寅茹翻譯。版權:辛迪加)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